你总结出的最大人生经验(extract)

目前为止,你总结出的最大人生经验是什么?

如果原生家庭没有帮你把内心基础框架打好,你最少花20年重建自己的内心世界。然后花20年重建外部世界,因为人是需要不断打怪升级的。

重建不是最关键的,觉醒才是最关键的。如果无法觉醒,我们就会被恐惧、不自信、玻璃心、自卑、各种执念封印一生,动弹不得。

只有当你潜意识觉醒那一刻,人生才开始进入打怪升级到阶段,在这之前都是等、靠、要、求的被动状态,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封印在过去的经历里,从来没有真正的活出自己做自己!

比如从小总是被大人大声训斥,催促的人,终其一生都活得慌慌张张的,一遇事脑袋就短路,失去思考的能力,失去判断能力,大脑一片空白。

比如从小孤独无助长大,没有家人作为后台,作为靠山的人,终其一生都活在担心害怕里,因为后面没有人,一遇事就感觉孤独无助绝望,无能为力习得性无助

这样的行为模式如果自己能觉醒,还有修复的机会。大部分人连觉知都没来得及,慌慌张张,匆匆忙忙就已经走完一生。

原生家庭不好的人,慢半拍慢几拍已经是很优秀了,别责怪自己。因为别人在成长的时候,你还陷在原生家庭里内耗

别人早早知晓的道理,通过自己、父母的经验和环境的耳濡目染,你却需要在社会里摸爬滚打几年后才一点点找到规律。

别人早就满足了人的本能欲望,你要靠自己赚点钱才会渐渐满足….…所以,别再那么去苛责自己好吗?

而是相信即使慢,也有自己的节奏,也会渐渐找到方向。

而不是和别人比,比不了后,又自我攻击,自责或继续陷入和原生家庭的纠缠。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而是一上来就怪罪原生家庭?

怪罪原生家庭,并不是因为父母没钱,没本事,没后台,没门路,不能给自己提供足够多的社会资源,让自己舒舒服服地当上周公子。

家里提供不了的资源,我们就努力去争取,靠自己的本事吃饭,这个道理大家不是不懂,也不是不愿意去实践。

大家真正厌恶的是父母虚荣,自私,自以为是,狭隘,封建,没本事还喜欢高谈阔论乱指挥,不愿意与时俱进还非要把自己那一套狭隘陈旧的观念套在孩子身上,遇到事情解决不了就朝孩子撒气,在外面没本事回到家当大王。

这才是真正捆住年轻人的缰绳,逼着年轻人和家庭决裂。而且悲哀的是,如果一个年轻人真的想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那么与原生家庭决裂,几乎是唯一的路,和解这条路几乎是走不通的。

你提供不了充足的物质和社会资源我不怪你,但是提供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是为人父母的责任之一。

爱理论:爱情三角理论

爱情三角理论是耶鲁大学心理学系成员罗伯特·史坦伯格所研究的爱理论。在任职教授时,斯滕伯格强调了他在智力、创造力、知识、领导力、思考方式、道德推理、爱和恨方面的研究。在人际关系中,“根据三角理论,爱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亲密元素、激情元素和承诺元素。”

斯滕伯格称亲密指“亲密、连通、寄托的感觉”。激情指“造成浪漫、身体吸引、性关系和在爱情中相关现象的驱力”。承诺则指短期和长期中的不同物,短期中,其指“使得一个人爱上了他人的决定”;长期中,其指“维系爱的个人承诺”

所谓激情,可以理解为生理的吸引,是肉体带来的迷恋,是热恋的意乱情迷;所谓亲密,可以理解为情绪的吸引,是三观契合,是有共同话题,是对方能给我较高的情绪体验;所谓义务,可以理解为物质的吸引,是对方的允诺婚姻的态度,是家境学历收入等。

爱的早期理论

早期爱理论之一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正如弗洛伊德经常将人性归因于无意识的欲望,他的爱理论围绕着对“自我理想”的需求。他对自我理想的定义是:个人想要成为的人的形象是他/她在被非常尊敬之后形成的。

另外一个理论由马斯洛引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将自我实现放在顶端。他认为那些已经达到自我实现的人是有能力去爱的。

而另一个关于恋爱的理论由雷克(Reik)研究得到。对于那些为了爱人而爱的人而言,恋爱是可以实现的,而不仅仅是解决自己的问题。

当关于爱的理论从临床基础转变为社交和人格基础时,它们的重心便转向爱的类型,而不是变得是否能去爱。

在早期和后来的多种爱情理论中,有两种特定的早期理论对斯滕伯格理论有所贡献和影响。

首先是齐克·鲁宾(Zick Rubin)提出的一个理论,名为“喜欢对爱的理论”。在他的理论中,鲁宾推断依附、照顾和亲密是喜欢和爱人之间的三个重要原则。鲁宾称如果一个人只是喜欢别人的存在并花时间与他们在一起,那么这个人只会喜欢上另一个人。然而,如果一个人对亲密和接触有着强烈的渴望,并且平等地关心对方和他们自己的需求,那么这个人就会喜欢对方。

斯腾伯格理论中,他的主要原则之一就是亲密关系。很明显,亲密关系是爱情的重要部分之一,最终可以用它来帮助定义友伴式爱情和激情式爱情之间的差异。

第二个理论是约翰·李(John Lee)提出的爱情色轮模型(The Color Wheel Model of Love)。理论中,约翰·李使用原色类比爱。李定义了爱的三种模式,即情欲之爱(Eros)、游戏之爱(Ludos)和细水长流(Storge)。他理论中的重点是,就像调配三原色产生其他颜色一样,调配这三种爱情也可以产生次级形式的爱。

斯腾伯格理论中,他就像李一样通过三种主要原则的组合来形成不同形式的爱。

斯腾伯格同时也形容了三种爱模型,包Spearmanian模型、Thomsonian模型和Thurstonian模型。Thomsonian模型中,爱是多种感觉的混合而产生感觉。Spearmanian模型的解释与爱情三因论最接近,指示爱是由可以被简单理解的相等部分所构成的复杂整体。在这个模型中,多个与造成情感的因素相等且可以相互断联。

爱情三因论描述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因论是在激情型爱情和友伴式爱情得到认同之后发展起来的。激情式爱情与友伴式爱情是不同的爱,但在关系中相互联系。

激情式爱情与对某个人的爱和渴望的强烈感觉相关联。这种爱充满了兴奋和新鲜感。感情的开端在激情式爱情中很重要,通常会持续一年左右。化学成分也会导致激情式爱情。那些正在经历激情式爱情的人也能感受到神经递质的增多,特别是苯乙胺。这些感觉最常见于爱的最初阶段。

友伴式爱情伴随着激情式爱情而来。友伴式爱情也被称为深情式爱情。当一对夫妇达到这种爱的水平时,他们感到相互理解和关心对方。这种爱对于感情关系的延续很重要这种类型的爱在建立感情关系之后出现,并且需要关系中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

斯滕伯格建立了他的三角形模型。三角形的三个点分别是亲密、激情和责任。

亲密之爱是包含恋爱关系中亲密部分的三角形角。两个人间的亲密之爱意味着他们彼此都感受到高度的尊重。他们希望彼此高兴、彼此分享、彼此沟通,并在有需要时进行帮助。一对有着亲密之爱的夫妇深深地尊重对方。亲密的爱情由于其将两人凑近的特性被称之为温暖的爱情。斯滕伯格对于这种爱的预测是在感情被更少中断时会消失,因此有着更佳的预测性。

激情式爱情基于驱力。热恋中的情侣们感受到彼此的肉体吸引力。性欲通常是激情式爱情的一部分。然而,激情式爱情不仅仅包括性吸引力。这是夫妻表达对培育、支配、顺从、自我实现等方面的抒发感受的一种方式。激情式爱情被认为是爱情中“热”情的组成部分,因为两个人之间存在强烈的兴奋感。斯滕伯格认为,激情式爱情会随着关系的积极力量被对立的力量接管而消失。此想法出于所罗门(Solomon)的拮抗加工理论。

责任,或责任式爱情是对于在一起很长时间的恋人而言的。然而一个人可以在不真心实意爱一个人的情况下对对方投入责任式爱情,而也可以在不投入责任的情况下让对方感受到爱意。由于其不需要亲密或激情,责任被认为是“冷漠”之爱。斯滕伯格相信随着关系的发展责任是爱情也会增加。责任也可以同时为了普通朋友。

斯滕伯格相信爱会以可预见的方式进步和发展;所有恋爱中的恋人都会以相同的模式体验亲密、激情和责任的爱。

虽然这些类型的爱可能存在于非爱恋关系中的品质,但它们是仅仅存在于相爱关系中的。下面列出无爱以及其他爱的类型的描述。这些爱由斯滕伯格恋爱三因论三角的一个或两个组成。

爱的类型

img

在三角形顶点上标记的三个部分相互交互并形成其中不同的爱情体验(没有画出非爱恋关系)。三角形大小来表示爱慕程度——三角形越大,爱慕越多。每个角落有着自己独特的爱慕类型并提供了不同的组合来创建不同类型的爱并给予标记。这三种成分构成了喜欢式爱情、迷恋式爱情、空洞式爱情、浪漫式爱情、伴侣式爱情、愚蠢式爱情、完美式爱情等七种类型。三角形的形状代表了爱慕风格,在感情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改变:

  • 非爱慕关系(Non love) 缺少任意三种爱的类型。无关联。对感情冷漠。

  • 喜欢式爱情(Liking/friendship) 主要是亲密、没有激情和承诺。包括友情和熟人之间的关系。

  • 迷恋式爱情(Infatuated love) 主要是激情,没有亲密和承诺,也被认为是初恋、”青春期恋爱”或没有投入真心的感情。浪漫关系通常以迷恋式爱情开始,并随着时间和亲密的发展成为浪漫式爱情。没有亲密和承诺之间的发展,迷恋式爱情可能随时土崩瓦解。

  • 空洞式爱情(Empty love) 仅有承诺,没有亲密与激情。更强的爱情可能会恶化为空洞式爱情。在包办婚姻中,配偶的关系可能以空洞式爱情开始并发展成为另外一种形式,指示“空洞式爱情不需要成为长期关系的终点站…但可能是它的开端”。

  • 浪漫式爱情(Romantic love) 有激情和亲密,没有承诺。一夜情可以考虑为浪漫式爱情。

  • 伴侣式爱情(Companionate love) 有亲密和承诺,没有激情。比友情关系强烈,因为拥有可以进行长期发展的责任元素。“这种爱在激情不再的长期婚姻存在”但深度的爱恋和责任仍存在。这种爱理想上作为一种友伴式爱情在家庭成员存在着,就像是有着柏拉图式恋爱强烈友情的死党之间的感情一样。

  • 愚蠢式爱情(Fatuous love) 有激情与承诺,没有亲密。如闪恋闪婚、一见钟情等行为。

  • 完美式爱情(Consummate love) 完整形式的爱情,代表着人们所向往的理想关系。爱的七种变体之中,完美式爱情是“完美恋人”所拥有的爱情。据斯滕伯格称:这些恋人在陷入爱河的15年或更久之后也会保持着好的关系。他们无法想象与其他人度过如此漫长的时光,他们齐手并肩优雅地解决了一系列困难和享受了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的开心时光。然而,斯滕伯格告诫道维系一个完美式爱情比做起来还要更难。他强调了将爱的元素转化为实际行动的重要性。他称,“没有感情,任何伟大的爱都将逝去”。若激情随时间流逝,感情将会变成友伴式爱情。完美式爱情是成人交际中最令人开心的一种因为其组合了三角形的每一片成为了这一种爱。这是情感关系的理想体。这种情感关系可以在长期之后或电影中的理想关系呈现。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因论对他之后的爱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爱即故事。在这个理论中,他解释道很多独特和不同的爱情故事传达出了理解爱的不同方式。他相信,随着实践的发展,这种暴露将会帮助人判定爱是什么和爱应是什么。这两种理论建立了斯滕伯格双爱情理论。

    有着最好持久性和满意度的人际关系是伴侣常常努力来维持亲密度并增强相互责任而构成的。

缺爱的人面临的一种困境

原生家庭不好的人,面临一种困境。

首先,她缺爱。

缺爱就会渴求。

渴求就会太急,太急就容易失了智,导致短视,焦虑,容易做饮鸩止渴;也就是普通人说的很作的事。

缺爱的人最理想的事情,是遇到一个有爱的人带她,包容和理解她,然后模仿学习他的行为,逐渐蜕变。

然后,困境来了。

缺爱的人,碰不到这样的人。

碰到了,也要作一作,要回避依恋,要没事找事搞烂这关系。

因此,她最容易遇到的,反而是跟她一样的可怜人,跟她一样期望被人救的人。

这时,困境就又来了。

因为缺爱,她的行为模式,只有有爱的人可以包容理解。

比如她吵架,因焦虑而没事找事,另一个人也缺爱,不受她这鸟气,自然是跟她吵,冷暴力,武艺切磋。

缺爱者心里有一个计分板。

她会放大一些小问题,默默给对方扣分,通过这些小事来断定对方的爱,不纯。

于是重新审视这段关系是否必要,开始故意验证、冷处理、甚至破坏关系,重回孤独状态,使自己感觉更舒服一点,而不是悬而未决地吊着一口气。

因为不被任何人爱,就是她最轻松最熟悉的模式。

所以往往另一个人,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被pass掉了。

又容易放大一文不值的小温暖,给对方不断加分,用显微镜寻找自己被爱的证据,最后变成一个情绪不能自控的小丑。

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任何处于阴的东西,都有这种恶性循环。

比如穷则短视,短视则穷,穷则急功近利,越急功近利越穷。

不被爱,则性格不好,性格不好则受欺负受排挤鄙视,受欺负排挤鄙视则更性格不好。

越是断腿瞎眼的老狗,越要被人路过就踢两脚。

有阴的循环,也有阳的循环。反过来,越被爱则越被人喜爱,越富就越容易赚钱和受人尊敬。这些都遵循马太效应。

循环到一定程度,物极必反,阴转而成阳。

所以,经历不够,自省不够的话,你其实就是要被困住。

你判了几十年,牢没坐够,又没有好好表现争取减刑,你就算越狱成功,也要给抓回来。

习得性无助

如果原生家庭没有帮你把内心基础框架打好,你最少花20年重建自己的内心世界。然后花20年重建外部世界,因为人是需要不断打怪升级的。

重建不是最关键的,觉醒才是最关键的。如果无法觉醒,我们就会被恐惧、不自信、玻璃心、自卑、各种执念封印一生,动弹不得。

只有当你潜意识觉醒那一刻,人生才开始进入打怪升级到阶段,在这之前都是等、靠、要、求的被动状态,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封印在过去的经历里,从来没有真正的活出自己做自己!

比如从小总是被大人大声训斥,催促的人,终其一生都活得慌慌张张的,一遇事脑袋就短路,失去思考的能力,失去判断能力,大脑一片空白。

比如从小孤独无助长大,没有家人作为后台,作为靠山的人,终其一生都活在担心害怕里,因为后面没有人,一遇事就感觉孤独无助绝望,无能为力,习得性无助!

这样的行为模式如果自己能觉醒,还有修复的机会。大部分人连觉知都没来得及,慌慌张张,匆匆忙忙就已经走完一生。

原生家庭不好的人,慢半拍慢几拍已经是很优秀了,别责怪自己。因为别人在成长的时候,你还陷在原生家庭里内耗。

别人早早知晓的道理,通过自己、父母的经验和环境的耳濡目染,你却需要在社会里摸爬滚打几年后才一点点找到规律。

别人早就满足了人的本能欲望,你要靠自己赚点钱才会渐渐满足….…所以,别再那么去苛责自己好吗?

而是相信即使慢,也有自己的节奏,也会渐渐找到方向。而不是和别人比,比不了后,又自我攻击,自责或继续陷入和原生家庭的纠缠。

“害怕悲剧重演,我的命中命中,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王菲这句经典的歌词,是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经典心理表现。

可能你或者你身边的人正在经历这样的体验:发现自己努力了很久,但却始终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你们开始感到无力抵抗某种“影响命运的力量”。当你开始相信这种“命运”,便会开始觉得虚无,不再乐观,仿佛一切努力都是无益的。

如何对抗这种虚无的悲观感?又或者,如何帮助身边有这种习得性无助的人?这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20世纪60年代,Martin Seligman经过动物实验,提出了习得性无助的理论模型:动物在先前的经历中,习得了“自己的行为无法改变结果”的感觉,因此,当它们终于置身于可自主的新环境中时,也已经放弃尝试。一直在笼子里被反复电击的狗,多次实验后,只要电击的信号音一响,即便实验者在电击前已经把笼门打开,狗也不会逃走。相反,它会在电击到来前就倒地不起,痛苦呻吟。本来可以采取行动避免不好的结果,却选择相信痛苦一定会到来,放弃任何反抗。这就是“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就是这样一种被动的消极行为。

表现在人的身上往往是, 当一个人在某件特定的事情上付出多次努力,并反复失败,形成了“行为与结果无关”的信念后,可能就会将这一无助的感觉过度泛化到新的情境中,甚至包括那些本可以控制的情境。比如,你已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孤独中,你就会渐渐认为孤独才是人生的真实,从而更加放弃与他人交流。

习得性无助受环境的影响最大。

一方面,一些极端环境会催生习得性无助。受虐待的女性、孩子和人质,是习得性无助的高发人群——他们已经接受了“尝试是无望的”这样的暗示。一个典型的表现是,当他们离开长期受关押、虐待的环境时,会因为无法面对任何事情(因为害怕可能的失败),而经历一段非常痛苦的适应期,无法正常生活。

另一方面,家庭的管教方式也有着很大影响。研究表明,过度管教、过度溺爱的家庭都会提高孩子习得性无助的几率。如果在上大学之前还不会自己洗衣服,不会做一顿简单的饭菜,或者在家庭的角色中,父母是经常说教、严加管制的(更像是老师),孩子在脱离家庭环境后(比如上大学后、就业时)往往会倍感无助。

在习得性无助的影响下,很多人会寻找外部的因素作为责备的对象。比如,会把自己期中考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没有足够的睡眠,或者是“老师是个混蛋”。他们也会责备自己,认为自己很蠢。

习得性无助很容易导致抑郁——当一个人不再认为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觉得付出的努力与最终的结果无关,那么可能就会变得无助和无望。这里的抑郁,不仅仅指持续一段时间的普通的抑郁情绪,也包括更严重的抑郁症状。因此,习得性无助经常出现在对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中。许多抑郁症患者的表现是,当他们失败时,就会产生极大的挫败感,放弃尝试,产生“做什么事都是无济于事”的感觉。

总的来说,习得性无助理论具有三个重要因素:

  • 个人行为和结果之间的无关联性,

  • 对“自己所希望的结果不会发生”、或“不希望的结果将会发生”的预期,

  • 不再做出任何行为以改变现状的反应。

为什么我们会感到无助?

习得性无助的人,往往在归因方式上存在问题。这是1978年,Seligman和他的学生Abramson和Teasdale进一步补充修正无助感理论得出的。

归因是指,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过程,作出的解释和推论。当个体经历了失败或挫折时,会有不同的归因风格:例如,失败是由于内部的自身原因,还是外在环境造成的;导致失败的原因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导致失败的原因是普遍的,还是个别的。

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更倾向于采用这一解释风格:将坏的结果归因于内在的、普遍的、稳定的特质。这三种角度被归纳为“3Ps”:personal/pervasive/permanent. 了解以下这三个角度,也会帮助具有习得无助感的人们走出自己的心理困境。

• 内在(personal):他们容易将自己投射到问题上,认为什么都是自己的错。——会降低个体自尊。

• 普遍(pervasive):他们认为问题不仅仅是问题本身,而是影响到生活中的每个方面。——这使得失败的影响会泛化。

• 稳定(permanent):他们认为,问题是不可能被改变的。——使得失败产生更长久的消极影响。

这种归因方式的一个典型情境是学业困难。那些成绩不好的、无助的儿童更容易采取内在的、普遍的、稳定的归因(如自己的学习能力不足,而这种能力是无法改变的),而非外在的(某次考试比较难)、个别的(仅仅不擅长某科)、不稳定(这次没有认真复习)的归因,他们报告了消极的感受,同时预期下次也会做的很糟糕,采取了无用的策略,并反复思考无关的事情。一次失败会让他们觉得要垮掉,然而之前的好成绩则对他们不产生影响。

20世纪80年代之后,无助感理论又有了新发展,即无望感(hopelessness)。与无助相比,无望感涉及到对整个未来的消极预期,以及随之而来的反应。

我们之所以能够且愿意付出努力改变我们的生活,是因为我们抱有一个信念,即“我们的行为会产生特定的结果,掌握这其中的联系,可以让我们在未来通过行为达成目标。如果这一信念遭到了破坏,我们就失去了控制感,产生“怎么努力也没有用”、“自己希望的结果不会发生”的预期,可能会使我们不再采取行动以改变这种情境。更糟糕的是,对尝试和努力的放弃可能导致我们的预期成真,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此外,人们不一定只会从自己的经历中习得无助。这种情况被称为,替代性无助。替代性无助是指,人类可以通过观察另一个人的行为得到的结果(如受到奖励或惩罚)而进行替代性学习,同样的,人并不需要直接体验不可控的事件,只要观察到发生在其他人身上的不可控事件、无助效应,也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目睹父母的婚姻困难的孩子,即使从未经历过恋情,也会有习得性无助,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不会得到圆满的感情。

群体性无助是另外一种情况。Simkin、Lederer与Seligman的研究曾发现,让某个小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完成无法解答的问题,可以使整个小组产生无助感。接下来,如果让他们接受下一个任务,会发现他们被本来可以被轻易解决的问题难住了。所以有时,一群人并不会帮你更好的解决问题,反而可能抱团无助。

如何对抗习得性无助?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建议随意对号入座。如果曾经历比较重大的创伤应激性事件,或者担心自己有抑郁症,建议优先寻求专业诊断和帮助。

前面说到,危机可能会造成习得性无助,但也可能有好处。有的时候,当面临巨大的危机时,人们也有可能自动走出习得无助感的枷锁。这有点像,重大危机下,人被迫为了生存激发出突破自己的潜能,不得不相信过去不相信的事。

根据研究者的报告,重新进行归因训练认知干预可以有效改善习得性无助。在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临床领域,CBT(认知行为疗法)也经常被用来治疗抑郁症和改善习得性无助状况。

而面对日常生活中的无助感,下面一些小建议可能会帮到你:

1. 检查自己的归因模式,即,我们是不是错误地提前将自己判了死刑?并将一时的困难夸张成永久的困境?

2. 不要轻易说“不可能”,给自己一个尝试的机会。

3. 先着眼于完成小的任务,那些微小的抵抗。在取得小的进步和成绩后,及时用它们来激励自己,及时庆祝自己每一个微小的胜利。切身体会到“自己真的可以做到一些事情”本身就是一种鼓舞。研究者曾在监狱、收容所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当收容所里的人连选择睡哪张床、吃什么样的食物的权利也没有的时候,他们找工作、找房子的愿望就会进一步降低。而当他们在一些事情(哪怕是极小的事)上也能有选择、担负责任的时候,就能够逐渐完成更大的任务。

4. 有时候,让我们无助的,仅仅是无助本身。压倒我们的,往往是一种抽象的感觉。当我们满心都是“我完蛋了”的念头时,也许我们可以将它具体化一些,比如“我具体遇到了什么事情,让我感觉很糟糕”,这样,我们就可以问出下一句,“现在这个情况下,我还可以做些什么?

对于习得性无助,我们应该勇敢地正视自己的内心,并且骄傲地战胜它。除了死亡本身,你的命运并非无法抵抗。伟大的诗人里尔克,曾在他的书《给青年诗人的10封信》中提到,“我们所谓的命运是从我们内部走出来,并不是从外边向我们走进。只因为有许多人,当命运在身内生存时,他们不曾把它吸收,所以他们也认不清有什么从他们身内出现。”习得性无助就是我们体内产生的命运,看清它,我们就能从中摆脱。

所以当悲哀发生时,不要沉溺于无助。悲哀往往是一些新事物进入我们的生命的时刻。这些新事物会改变我们,从而改变我们未来会发生的事件。习得性无助可能真的会让你的一生一事无成,但摆脱它却能让你变成一个强者。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对你有所帮助。